Mr.6 搬家了!新家地址是 http://mr6.cc

July 29, 2006

img

由於版面調整與未來規畫等眾多因素,Mr.6 要搬家了!請將bookmark裡的網址改至以下,並向新站重作RSS訂閱,才能繼續收到Mr.6。 

http://mr6.cc

 

新站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Wordpress的Import功能有蟲,竟然無法將XML檔案中的comment部份全部import進去,於是造成的結果是:所有的舊留言都不見了!

 

好消息是,從今起留言區將從一般部落格文章底部,移至每篇文章的「右手邊」(如上圖圈圈處),某日在網上漫遊發現有個blog這樣設計,覺得很有意義,這樣設計反應我寫部落格最終目的:策進,所有的留言和文章合在一起,融出一個力量一個方向,才是本站的資產。(FireFox的字體在留言部份已特別改善,不過欄面稍嫌狹小,試用不好未來還可調整)

未來寫作可能更多樣化,也考慮加入其他元素。請大家多多支持、多多留言、慷慨分享心中寶貴意見,謝謝!


八卦媒體的2個尼克

July 26, 2006

img

水果報紙數字周刊兩家媒體互搞姐妹相殘,唯一獲利的是壹傳媒的大老闆黎智英,只需偶爾從香港飛來半躺在陽明山豪宅,一邊吃鮑魚一邊欣賞自己在台灣開拓的媒體帝國。相較之下,美國的八卦媒體雖無法像台灣、香港這樣霸佔主位,但走的是小眾市場,也有三種以上的小報在超市最顯眼處供人購買,而美國Gawker Media也加入「八卦新聞網站」行列,它原先旗下目前有十六個部落格包括Gizmodo,大老闆叫做尼克.丹頓(Nick Denton)。

老尼克今年二月開了「Valleywag」八卦網站,八卦的對象是矽谷網路界的聞人。就拿昨天最新的新聞來看好了,它講了矽谷知名部落格TechCrunch的一篇關於「舊金山出現驚爆聲」的錯貼文章,也討論了Google八月即將開辦的舞會,它批露了另一個知名部落格主GigaOm的照片以及兩則關於他的笑話,也討論了YouTube系統的中立性,它非常注重時效性(搶在記者會發生二小時前就搶先報導)的提到HP即將買公司的新聞,也提及了這周末被眾人忽略的加州用電危機,字數不多,但篇篇都是切合著矽谷網路使用者身邊最關心的新聞,而它寫作的用語與寫法幾乎可說幾乎口無遮攔了,網路媒體少見的麻辣重口味:「YouTube即將死翹翹」、「HP說謊還被稱讚」、「Wired雜誌馬上要臭酸」…。

這些報導的背後的寫手,是一個叫做Nick Douglas(暱稱小尼克)的年輕小伙子,他只有21歲,並不是什麼大記者,大學時期是整個美國極少數熱中於寫作與經營自己的八卦部落格者。老尼克看準了有些人就是愛八卦,願意坐在車內等整晚只想知道這位男星在女星閨房裡到底是待了五小時還是六小時、穿著什麼樣子、有沒有換過衣服,老尼克要找的就是這樣的「被八卦附身」的年輕小子,加上小尼克在矽谷無親無故,飆起八卦文章不會觀前顧後、牽腸掛肚,於是老尼克給他一些薪水,要他搬來西岸的矽谷,一周寫稿五天,每天出至少十二篇短報導。

Valleywag抓到了八卦的精髓,就是它最精彩的文章一定是寫到一些個人的事情,而且很多是關於Google內部個人的流言蜚語。因為矽谷人對Google有一種奇怪的感覺,雖然矽谷沒一間公司設圍牆,但Google彷彿有個隱型圍牆在那邊;裡面太多有錢人了,每天開車上班可享有代客泊車valet parking服務,旁邊有個小小運動場每周二出來踢足球。Google數百人之中,Valleywag最喜歡追逐的首要對象又是Google的副總裁兼發言人Marissa Mayer。這位小姐今年才三十一歲,從史丹佛畢業就進入Google搭上衝天火箭,清純臉龐是矽谷難得一見,自然有很多話題可在她身上亂寫,小尼克為它取了一個綽號:「M&M巧克力」。

目前Valleywag一天約三萬人次的拜訪量,還在成長期。不過就和所有八卦媒體一樣,很多主流人士皆對它叱之以鼻,沙丘路上的創投對它很是不爽,但,就算這樣,連他們自己偶爾也要瞄一眼,Wired雜誌高層與Paypal創業家已公開承認他們都是訂閱戶。事實上據說Valleywag最忠實的讀者是遠在紐約金融界、天天西裝套裝鱷皮公事包的專業經理人與公關,因為他們若想要瞭解矽谷的新經濟與文化,第一步就是這裡。

台灣的新聞常讓知識份子看得頭頂冒煙:「這是什麼爛新聞也在報!」常有錯字、不專業的記者,新聞的自由常被討論,很多知識份子、社會關懷者很希望台灣的新聞能夠愈來愈好,但有沒有人去問,「為什麼台灣的新聞要愈來愈好?」有了有線電視後,誰轉了哪台、收視率怎樣應該都很清楚,新聞不好看,就沒有觀眾;假如觀眾還在,就表示他們還算喜歡目前新聞的報導方式。觀眾是最愚蠢的,但也是最固執的。據說,中國大陸第一批的觀光團來台灣,竟然不想跟行程到日月潭,只想待在旅館看台灣新聞:「你們的新聞真的有夠好看!」

願意去研究為何八卦會這麼風行的人,有些會歸功於黎智英的經營,原來,八卦市場的經營或許就是要有一種宛若烈士般的一定要八卦得徹徹底底、身敗名裂的決心,但很多人忽略了八卦媒體的新聞專業素質。我曾與一位前蘋果日報主管閒聊,它們內部新聞稿件審核之嚴格,排版、製圖一點都不能馬虎,所謂不能馬虎不是不能有錯字,而是不能讓讀者覺得「不好看」。

被海扁一頓卻拍到照片立大功的攝影記者,黎智英當場脫下勞力士表重賞,反之犯了大錯的的同仁也當場馬上fire,因為早已準備另一個人在等著遞補。我自己出書被蘋果日報採訪,卻從來沒有上過版面,因為和其他新聞比起來「不好玩」,「當狗仔隊也沒這麼簡單。」壹周刊的排版與用字已經到了中文的最高水準,不但新創字眼立刻竄紅,其他雜誌究竟學不學得起來,只要比較各雜誌為明星照片旁邊配上OS的「設計對白」的水準就可以感受到了,壹周刊的「設計對白」硬就是要比其他的還要精采,莫名其妙的。

不過,我雖然不在壹傳媒內,但我可以想像,連八卦大王黎智英也發現,他在台灣混了這麼幾年來,也從台灣多采多姿的媒體產業與生態得到了一些新的靈感。我覺得,台灣媒體是一個可以外銷的產業,尤其是做這些每天聳動人心、讓人心血指數升高的新聞編排的流程,拿到網路上去。

任何「太正經」的社會活動,一定就製造了機會讓一個比較「不正經」的產品在旁邊跟著走。八卦之風絕對不可長,但也無法滅之;既然台灣人八卦起來竟然不輸給香港人,或許我們有這方面的天份與資源,大陸還有十億人的市場等著。

而且,我看東西比較商務一點,看一個產業不爽,唯一能幹掉它的就是財務報表;只要它不賺錢,就會被取代。假如不希望大家再看那些動不動就「蔡依林秀G奶」、「王怡仁上演喬奶秀」、「利菁爆乳」,那就來寫一些更有趣的東西,題材會有,就在身邊,慢慢的就會把它換掉。八卦不見得要寫低俗的腥羶情色,也可以寫些幽默的身邊事,只要有人超愛看,就不怕沒人掏錢買。台灣很多有理想的媒體聰明人,用的方法都「太正經」了,苦勞網破報生命力新聞南方電子報Taiwan IMC,都是很棒的新勢力媒體,假如能讓「正經」的感覺再淡化一些,或許突然間就得到了更足夠的火力和八卦媒體正面宣戰。

市場永遠還有空間讓更有智慧的新媒體加入,網路的channel也永遠開放在等著,網路寫作與創作的年齡愈來愈低,許多部落格格主大學都還沒畢業,我想台灣現在已經有很多「小尼克」了,現在,就是等著下一個、比黎智英稍有水平的、並幫台灣媒體放眼全球市場的「老尼克」的出現。


二千萬人海之中的200人

July 25, 2006

img

上周與業界知名的IX Blog背後的幾位高手見面認識,從他們那兒學到許多新知和想法,其中之一就是:「五萬人現象」。什麼是五萬人現象?那就是這兩年來的爆紅的新一代網站如TechCrunchFlickrdeliciousdigg雖然看似人氣鼎沸,其實或許都是同樣的那「五萬人」的重度使用者在來回使用著,於是造出一股「它很紅」的假像。事實上,走到矽谷以外的地方,沒人知道這些網站的存在。還記得當時聽了這句話,剛挖一口日式烤牛肉飯的湯匙就這樣懸在半空,冷汗從背脊涔涔冒出,和考完試在走廊上和同學對答案,結果發現自己公式背錯、整個大題全錯是一樣的感覺。「什麼,這一切全是海市蜃樓?」

TechCrunch、GigaOm這些以新網路為主題的部落格目前的成功,我想所有部落格格主,尤其是寫tech的,既每天以它作讀品也以它作為人生志業,可是這一切原來都只是一個小小市場。部落格就算了,最慘的是那些花錢請這些部落格增加曝光率的Web 2.0小網站,一周之內湧進五萬人,爆了,以為自己紅了,其實只是一群喜歡早起的先期使用者,而且他們毫無黏性,可能申請完會員、加入幾筆資料,就跑掉了,這個網站永遠埋在他七千筆de.licio.us收藏之中永不見天日。

不過,「五萬人現象」不見得是一種錯誤,反過來看,或許這也證明了網站產業根本不需全球的支持也可自己形成一串供需平衡、循環不息的活絡商業鍊。荒旱的沙漠只需這麼一平方米的綠洲,有個水源和小小可耕地,就可以活下去;一個成功的網站(無論是部落格、或是商業網站、或是好玩的站)就像政治人物,不見得得擁有各形各狀的網友的支持,但只要支持它的人就是死忠的支持,就算知道自己只是那其中關在房裡的五萬名「怪腳」,也還是傻傻的支持下去,它就可以繼續營運出一個機會。

所以我並不會因為「五萬人現象」就看衰Web 2.0的發展,因為Web 2.0本來就只是一場「大實驗」,通往更下一代網路的一條連結,五萬人已經是所有人可找到的最大的實驗室了,這五萬人不但會讀、會用,還會做、會寫、會講、會想、會玩,而且還很有錢(很多創投隱沒在其中)、有時間(有些早已創業成功在家休息苦思下一個創業目標的serial entrepreneur)。

今天要討論的是,「五萬人現象」拿來應用在台灣可說再恰當不過了。美國矽谷有五萬人,台灣的軟體網站產業死的死、倒的倒,有些在其中的雖然表面做的仍是網站、營運內容的卻不再視其為網站看待,所以,尚還有網路「創業」熱情的部落格格主及軟體工程師、創業家林林總總加起來大概只有二百人,就稱它為「二百人現象」。

恰巧我去年曾在管理雜誌寫過一篇題目不相干的文章,叫做「200人能幹什麼」。我說的是Skype:

「中國熱」到達巔峰之際,五千名香港迪士尼員工在這個新世界的中心經營起一間龐大且熱鬧的新樂園。而位於世界角落的中歐小國盧森堡(Luxembourg)、愛斯托尼亞(Estonia)的200人,除了等著被世界遺忘之外,還能幹些什麼?

……200人能幹多偉大的事?就像Skype這樣的事!儘管有老前輩Yahoo、eBay、Amazon在前,Skype這樣的故事早已不是頭一遭,但是先前那些靠網路開花成果的公司,雖然也是從零到一百億的高度成長,仔細一看,這些網路公司最後都只在網路世界「自己玩」,最多只威脅到傳統的百貨通路業。Skype呢,卻可望一舉推翻(unseat)最難搞的電信通訊產業,此產業在每個國家都是由政府主導或才剛民營化不久的巨型組織,卻無法抵擋無孔不入的小小Skype。才不過短短的兩年時光,只要可以連接上網的電腦使用者,都可免費下載Skype網路電話軟體,立即和百里之遙的親友聊天打屁,收話品質是前所未有的清晰;Skype就像一隻又一隻的紅色小鳥(Skype標誌是紅色),飛入尋常百姓家,等到電信老大哥們察覺大勢不妙已遍地皆「紅」。

事實上,若將台灣這二百人集中在一家軟體公司、發展幾套超級殺手級產品,賞予比聯發科還肥的配股,它絕對就是超級有規模的軟體公司了。但就算找來了Lou Gerstner、Carlos Ghosn級的CEO、全球最會營運的COO、最會行銷的VP of Marketing、最油嘴滑舌又精通美日韓德印法語的sales,只要一個閃失,還是弄得整艘船咕嚕咕嚕沉了。

但現在的情形更糟糕:台灣僅存的這200位還有創業心的網站創業家,像打散的蛋一樣分散在各處,雖然是從同一所學校、同一個科系出來,做的工作卻在完全不同的領域;只有在夜晚在網際網路的黑海中游沁,才又重新發現對方不但還活著,而且還關心著同樣的題目、分享著相同的興趣。打聲招呼,哎,時間已經到了,不能再聊,明天還要上班哪,要去睡囉,881!

矽谷的軟體工程師最後高昇到「Chief Architect」、「Engineering Fellow」,可以領到比CEO還高的薪水,他們活得理直氣壯多了。但在台灣分散各處的二百人待在這行業裡只是在空作夢,所以大家得想辦法斷尾求生另闢新路活下去。已經轉行的得忍受永遠覺得自己走錯了什麼路、永遠覺得自己是歪著頭在走人生路,還沒轉行的就得在小小市場裡努力划水讓頭繼續浮在水面上。此風延燒到創投界,有的創投工作者明明大學、研究所都是學資訊工程的,卻死都不承認,怕別人以為他不懂電路設計、不懂半導體物理,但說到網路創業,他還是會眼睛一亮,有如百歲老人長滿白繭的眼裡冒出一點年輕的星光,「HemiDemi? 你…你再說一次那個名字?」

這二百個還對網路創業有興趣的人,無論是創部落格、創公司、還是任何周邊軟體,雖然無法集合成一間公司,但至少可以除了在網路各看各的網摘、時空交錯的互相在對方的領土上灑尿留言外,事實上在業餘平常時,都可以出來聚聚,為我們所愛的東西,做點我們都想做的事情。

二百人可以做什麼?如果我們可以集結分散的力量,有趣的未知未來,才剛剛要開始。

(註:Redeye VC所謂的「五萬人」是來自TechCrunch今年五月的RSS訂閱人數,目前此人數已增加到76,338人 感謝ixblog與asker,此人數應為89,574人)


8by1不只是一張清單

July 24, 2006

img

「43願望」(43things.com)是一個專門讓人寫願望的網站,它不像美國的婚禮禮品清單網站真的會帶來親朋好友的禮物,也不像聖誕老公公網站真的會收到北極寄來的信;它只是單單純純、簡簡單單的讓你把你的願望,四十三個,寫在網路上公諸於世。就這樣。

「43願望」的成功也吸引了一些分身出現,譬如「43旅遊地點」「43位想見的人物」,其他國家有德國的Aimido等,中國大陸的仿傚貓更是族繁不及備載,其他利用tagged list概念的還包括Ta-Da List等。但其中我認為最有趣的一間、而它的創始團隊我恰好也認識,就是「8by1」

「8by1」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每個人可以輸入「我心中的八項希望世界改變的事情」,每個人心中都對生活周遭有些想法,某些事看不慣、某些活動希望去發揚。「8by1」的名字取得絕妙之處就是它還隱藏著另一層的意思「vertical infinity by anyone」,因為將「8」轉個九十度就會變成「無限符號」,表示這個網站讓無限制的事情可以「by」任何一人就可達成,憑一人之力就可推動全世界,取名上可謂非常細膩用心。

它的想法是,假如每人都輸入他心中最care的八件事,一定會有一些重覆,譬如「布希下台」、「美國自伊拉克徹軍」、「微軟停止壟斷」,這時候8by1可以幫他們共同發起一些事情,譬如印印T恤啦、辦辦活動啦、寫寫聯名抗議信啦。這是目前我所看到的第一個除了讓大家看看別人的「清單」過過癮之外,還會讓群眾自己集結微薄力量的網站。由於這個站才剛開始,因此目前還看不出成效如何。

不過,「43願望」去年紅了一陣子後,最近倒有點暗淡下來了,「tagged list」這方面也沒看到太多新的競爭者浮上水面,我覺得很是可惜。我沒有「43願望」的相關資料,因此不知道是不是使用者開始對寫「清單」感到厭煩,但我一直認為,像這種刺激使用者去寫「xx個最想見的人」、「xx個最希望改變的事」的網站永遠都是很迷人的,無論是歐美還是亞洲孩子從小都已經寫習慣這樣的作業:「最喜歡的五種顏色」、「最喜歡吃的三種水果」。寫清單或許是人類某部份的天性,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像電影「雙面翻譯」裡妮可基嫚飾演角色的哥哥那樣的「隨身帶一本清單簿子」(keep a list)的習慣與偏愛。這世上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些話想說,透過「43願望」這樣公開題目一問,所有心中的想望通通都吐出來了。

和「Web 2.0」的tagging等概念相加在一起,「清單網站」也許可成為一股潛力十足的新勢力,為什麼?因為就像8by1所預測的,大家的清單內容很容易出現「重覆」,因此它所交叉編織出來的內容,非常精采,它讓人寫了一個清單,寫完以後可以還藉由找到相似的,看到有A、B、C幾個人也有同樣的願望,接著又可以看到A有什麼其他的願望,B又有什麼其他的願望…。別小看這動作,會可是會讓人看著看著不知不覺上癮的。很多人在別人的delicious書籤中游來游去看得流連忘返大約也是這種感覺。此外,嚴肅一點來看,透過大家不知不覺的貢獻自己心中的「清單」,甚至可幫助人工語意分析taxonomy上的不足(稱為「folksnomy」),可讓網路朝完全semantic web的目標再前進一大步。

不知該慶祝還是該哀悼的是,「43願望」的直接價值,早在一開始就被亞馬遜看上,去年初甫創立就收到亞馬遜的投資,而且後者還是偷偷摸摸,直到被小報雜誌踢爆才承認,金額依然未明。亞馬遜希望從「43願望」得到的可不是什麼「集結眾微薄力量」還是什麼「人工語意分析」,而是單純想知道到底這世上大家的願望是什麼?亞馬遜就可以想辦法準備好相關商品,以一個不會太高也不會太低的價錢,賣給這些最需要的人。

已經一年多了,「清單網站」產業好冷清,8by1下一步該怎麼走?下一個新站又在哪裡?對於有創業性格的台灣軟體工作者而言,它或許是業餘一個相當容易也很值得嘗試看看的新創業方向。


37盞暗號所傳遞的 1個訊息

July 22, 2006

img

芝加哥知名軟體公司37Signals是全世界績效最高的軟體公司之一,憑極少的人力與成本,幾年來推出了專案管理軟體BaseCamp、專門支援多人IM會談的CampFire、超簡單的個人資料管理小幫手Backpack、輕簡易用的共享寫字板Writeboard,個個都是小而美、有特色的網路產品,早就吸引了創投排隊等候,但他們不喜歡創投炒作賣高的方式,上周終於首肯拿了來自亞馬遜創辦人Jeff Bezos的資金,希望後者幫他們帶到更遠的未來(而不是賣掉)。

在人人想騙創投錢的現今網路界,這間公司許多人眼中是一間「很有感覺」的公司,從他們的網站可嗅出一股清高、類似那個日本畫家畫的「不爽娃娃」的表情:「就是想做我自己!」

不過我可沒這麼清高。從創投角度來看,37signals了不起的地方在於它是一個真正懂得「網站量產」的聰明人,它跳脫與其他大廠埋頭倣效競爭的思維,將網站的研發成本與風險降到最低的情況下,將效益發揮至最高。

「我們相信,現代的網站實在過於複雜,有太多功能、太多按鍵、太多東西要學。」他們的哲學一開始便開宗明義:「因此我們所製作的網站產品,功能總是刻意的簡單化。」

它堅持以使用感覺優先(usability first)的方式來進行研發,程式設計團隊不必太大,專注先推出一套「試用版」,試試水溫、看看使用者的接受度與改良建議,再從那邊慢慢的一點一點的擴張;它堅持永遠免費的收費方式,來吸引大量的試用者,喜歡的話,再以一個月12至150美元不等的價格來購買其它附加功能。

37signals懂得軟體產品的「風水」,這風水就是永遠不要「以為自己可以做風水師」,讓使用者來當風水師。在這樣的經營理念下,加上大量採用自行研發的簡單易用的Ruby on Rails以及傳奇性的丹麥工程師「DHH」之貢獻,37signals從頭到尾就只靠七個人,平均三個半月就可以做出一個新產品。

我就在想,今天37signals所位於的地點是互聯網業一點也不發達的芝加哥,和矽谷幾乎扯不上關聯;假如今天不是37signals,而是38signals? 三三八八打暗號,Made in Taiwan,台灣的公司,應該也可以走出這種程度。台灣就算沒有「DHH」,也有三個臭皮匠,臭皮匠總可以用Ruby on Rails和同樣的軟體開發哲學複製一個37Signals吧。

37盞暗號傳遞給台灣軟體界的只有一個訊息。一個走不出自己的路的產業,最大的特色就是不斷的講、講、講。它有開不完的會、寫不完的報告、做不完的教育訓練,好多好多的課程、好多好多的學員與認證,卻沒有產品、沒有「Action Item」,這就是台灣的軟體業、網路界,假如現在停止做這些計畫,直接開始試水溫呢?直接做出一個東西,問問市場「你喜不喜歡?」

我曾拜訪過矽谷各創業成功者寫出一本書,理出的其中一個創業特質就是:「別想太多,捲起袖子直接做下去」。創業家私下透露,假如當年他們多想了這麼一點、猶豫了這麼一秒,現在他們就無法坐在這間會議室與我高聲暢談創業成功歷程。

「網站量產」的其中一種方式,就是以小團隊、小成本,不花口水,先做事,做出一個小產品,然後立刻向國際市場測試成果,三個半月後出Alpha,半年出Beta,運氣好的話不到一年就可以開始獲利,不到一年,或許就能為台灣軟體的死結開創一條新生路。

台灣軟體界人手不足,但很多人都知道台灣需要發展這一塊。所以對於有志在這塊領域發展的人來說,它是一塊肥滋滋的機會,不要再去考什麼認證了,因為,這塊機會所缺乏的人才所需要竟然不是學習,而是創造。


Web 2.0 + 硬體產業?

July 21, 2006

img最近Mr.6出好運,認識了好幾位熱情的網路專家。昨天和其中一位有了一場有趣的對話,「有沒有可能將Web 2.0這個概念,沿伸到消費性電子、半導體、通訊光電、製造業去?」

最近政府看Web 2.0看得很兇,連帶所有的媒體也全都開始看Web 2.0,但眾所皆知台灣最強的,還是資訊硬體的設計與製造,未來的希望也維繫於它,總統最近有點忙,若總統看到這篇文章,那他可能會說:「誰能想到答案,我就把女兒嫁給他!」

Web 2.0和硬體可說是完全不搭的東西,可是也就因為它們不搭,才有無限的想像空間,也因為不搭,當我們想到某種方法為硬體產業注入Web 2.0元素時,就像為它背後加裝火箭筒爆發驚人推動力,將其他競爭者遠遠甩後頭。

對於很多業界人士來說,Web 2.0還是一個太新的觀念,他們還在慢慢學習著;他們在只閱讀媒體報導、自己沒有親身使用感受的情況下,對於Web 2.0最直接的印象大概就是「Web 2.0讓使用者可以貢獻智慧」,所以wiki一定是最主要的入門概念。於是有聰明人想到,可以將維基機制導入到工廠製程的改良上面,所有硬體廠商共同將製程放到資料庫去、共同修改,這樣就算大家都把工廠移到國外了,台灣人還是可以自己依那些共同集合的智慧,設新工廠。

雖然聽起來有點像Web 2.0一年級學生的課後作業,但還是值得網路先進們以鼓勵性質的拍拍手、喝個采了。

另外還有一個想法,透過類似open source的機制,硬體廠商只要提供API,讓所有人都可以共同編輯一些附加的功能,或與周邊連接(如Media Center與數位機上盒連接、手機與DVD連接)的介面程式,這樣一來,廠商可以像八爪章魚般以極迅速搶攻所有消費者的需求。

我們現在所謂的Web 2.0,只是針對「內容」上面的改善,整個Web 2.0家族裡只有mashup那一塊算是在混合加總一些「工具」成另一個更棒的「工具」,但mashup嚴格說來仍然是「內容」上面的結合,如HousingMaps結合房租與地圖內容,WeatherBonk結合天氣、攝像與地圖,Drasco的則結合網拍項目與地圖,Bashr集合維基百科內容、照片與地圖等等。

可是這個產業專家所提的方向,卻是貢獻真正的純邏輯「程式」(當然前提是一定要發明更高階的程式語言,讓小學生和OL秘書只要拖曳圖象就可以為自己的手機、DVD、音響加上新功能)。想像這個畫面,我買了一台家裡吸塵機機器人iRobot Scooba(註:別真的連過去買,這不是廣告),用久了就發現它每次碰到柱子都要繞一大圈才回來清,於是我就改了一點程式,讓它只能移動一點點。這個程式自動上傳到iRobot網站,讓其他想使用的也可以下載,或再作修改擺回網站…。

我愛軟體,自從有了程式語言這個東西,讓那些充滿創意卻不想學數學算式的人,突然長了手腳,而且可以「分工創作」。從前只有最頂極的人才看得懂科學算式,現在有了微處理器、有了編譯器、有了IDE,只要懂一點點邏輯就可以開始創造;只要知道各電路元件特性就可以鋪局,才造就了二十一世紀屬於「工程師」的輝煌時代。現在,透過Web 2.0的穿針引線,軟體的程式語言或許又可以發展到另一波高峰,和我們的手機、電視、音響這些一樣碰得到、觸得到、也「改」得了。

Web 2.0再進一步,把更多的人找進來,比從前的Open source專案還要更多、更多的貢獻者,中學生也加入、婆婆媽媽也參一腳,多到某種程度之後,我已經無法想像世界可以變成什麼樣子!

或許,一套完美的人工智慧(AI)就這樣終於產生出來了。智慧無法用機器語言來生產,只能人工匯集、微調,經由Web 2.0的概念,注入了數不清的人力,終於,機器人問世了,喔,我的神我的主我的耶蘇聖母馬利亞,是Web 2.0讓機器人終於問世了!

(附圖Tim O’Reilly摘自http://articles.mongueurs.net/


Team and Concepts 遠從香港玩互聯網

July 21, 2006

img

香港商Team and Concept是一間相當有趣的軟體公司,顯然是五、六個從大學時代就一直在玩網路、創業大賽的年輕人,甫畢業便自己出錢集資出來一起創辦的,後來拿到一點點天使基金,團隊裡包括很強的開發人員(號稱小學二年級就會寫Basic程式語言)、很會寫流利英文的專業BP寫手(獲新加坡創業計畫寫作獎),還有一直不斷的觀察網路、欣賞網路的用心。

他們目前做得怎樣,我不知道,不過2005年它竟然搶搭風潮推出了一套EditGrid線上試算表,而且還是目前市場上頗受好評的,中文部落格評點的請看這裡這裡這裡

一般軟體公司從接案開始,賺點小錢;運氣好的,多接幾個類似的案子,便可以慢慢醞成穩定的產品,開始賺大錢。Team and Concept一開始做的是2001年很多矽谷創業家也在熱中的「活動管理」(Event Management)市場(今天幾點開某某會、工作人員有誰、與會人員旅館與住宿接機事宜等等),先搞了一個「個人活動管理系統」(personal event management)之後,賣不到什麼量,再往企業的方向搞出一個「活動資訊全系統」(Event Information System)。

他們現在搞的這個EditGrid線上試算表,和原本的生意可說是不太搭配,他們要搞mashup,也該搞個「總集活動一覽表」之類如WhatsthePlan.com,要不然也應該做個「群眾活動交換平台」如upcoming.org的,動作快一點的話,說不定Yahoo買的就是他們,而不是upcoming.org。由此可見,他們在活動的生意上可能有些挫敗,因此極思轉型。

這些只是看表自己想像說故事,我和團隊並不認識,也沒有拜訪過。重點是為什麼一間香港的軟體公司,竟然願意耗資源搞個mashup,是什麼思維讓他們有這樣的雄心壯志?或許是因為香港本地科技內需市場真的太小,大陸亂成一團,相較之下,台灣軟體商的選擇太多了,所以永遠只是做漂漂亮亮完完整整的終端產品end product、賣台灣國內市場先。

其實,放一點資源在最新網路觀念,並不需要太多資源,卻有機會像EditGrid一樣,將公司的層面瞬間提升至國際水準。


告密明信片,放好槓桿再跳地球

July 20, 2006

img

全球酷巴巴的「善搞」運動可搞到什麼程度?我們真的永遠只能以微薄得不能再微薄的聲音與重量加入全球,在今天7:39pm「跳地球」嗎?台灣網路界的善搞「槓桿」在哪裡?

中廣新聞網每周日晚間11點的播出的「部落格有啥了不起」,雖然還是沒佔到范立達、王文華的主流時間,至少是個前所未有的嘗試,至少台灣的部落客都會輪番在自己人氣部落宣傳自己上節目的消息,「部落格有啥了不起」可以成為一個整合台灣部落客的大本營。相較於台灣網誌青年運動會中時華文部落格大賞一年一次大拜拜,每周皆見面的廣播節目是可以發起一些活動的。

最吸引我的,是他們的「幸福御守,傳遞愛的明信片」活動,只要寄出一張代表我居住地的明信片(住在台南、嘉義、澎湖的都有特色,像Mr.6住在饒河街旁邊也有特色,只是買不到明信片),寫上我「心中的祝福」,寄到台灣台北市松江路375號中廣新聞部「部落格有啥了不起」,就可以……

在節目上,由阿民嫂葉子妹念出來,並在部落格上公佈。

而它的最終目的呢,就是:「無論在世界哪個角落,讓一張小小的明信片,越過時空,傳遞你的祝福,也讓我們知道,你在哪裡。」結果,「幸福御守」的活動似乎並沒有很熱,明信片如陽明山上的雪片,零零寥寥的飄落。

難道,這表示部落格真的沒啥了不起嗎?不,部落格真的很了不起,了不起到,它,是真的非常非常的了不起!每個星期天,當阿民嫂與葉子妹念出加拿大寄來的明信片的同時,在太平洋另一端的創意家Frank Warren,恰巧也在處理他的明信片,不過他要處理的明信片很特殊,是一張張各式各樣的「告密明信片」,一個禮拜固定四百多張,幾乎塞爆了他家信箱,多到他只能選擇了其中最好笑、最勁爆的10~20張,貼在他那個超熱門的網站PostSecret上

我猜想「幸福御守」的活動應該是有點仿Frank Warren的「告密明信片」的,但和「告密明信片」相比,我們的「幸福御守」就像是一個粗曠大力士,表演繡花、古箏或跳繩之類的秀氣動作,稍稍過於保守,僅沿用廣播電台與聽眾溝通的同一套,和其他廣播節目的簡訊、傳真互動沒太大差異,阿民嫂與葉子妹顯然有點低估了自己的力量,像這樣登高一呼入主流媒體可望集全台灣部落格之力的節目,或許還可藉由無垠無涯的網路社群,發起某種更有趣、更有感染性、爆發性的活動。

「告密明信片」才發起短短一年半時間,據說已收到三~六萬張明信片,Frank Warren也沒做白工,順便賺了一筆,《平常庶人的不平常自白》於去年出版,成了暢銷書。最近更蹦出其他的「分身」LiveJournalSecretMusicSecret,從這些分身的成功,除了讓人們知道LiveJournal不比Blogspots差之外,也更讓人知道美國人對「別人家的秘密」真的是非常的渴望,因為Frank Warren在這兩個新站中,完全不作篩檢,就只將收到的所有的八卦消息通通一股腦兒的原封不動的貼上網站,雜亂可想而知,卻還是人氣鼎旺。

到底「告密明信片」現象,代表著什麼意義?美國人在某些時候也不輸日本人和華人,喜歡來探討一下背後的社會、經濟、文化的意旨(implication),他們把Frank Warren比擬成帶著幾萬張明信片四處「參展」的藝術家、人類歷史的紀錄片主角,還有人認為它可算是叫了好幾世紀的「社群藝術」(Community Art)的一部份,這樣竟又和一些畫集網站如Shadowness等扯在一起了。

其實,在我眼中,「告密明信片」根本就是另一種的「善搞」,它絕對符合善搞的基本要件,因為夠狂、夠奇、夠放,因此感染力不在話下,國外印製的明信片本來就已經「圖」不驚人死不休,Frank又要求所有告密者一定要改圖,上面再用文字敘述一則小秘密。「善搞」絕不只是日本電視冠軍砸大錢做小事的噱頭動作,因為它利用了網路的「槓桿威力」,從一個小小的部落格站、一個連air time都沒有、名不見經傳的中年人(Frank已年過40),引爆到六萬張明信片、全國巡迴表演、暢銷作家的巨量,將人與人之間串接起來,並為原創者創造了極大的經濟價值。

之前寫過,善搞的要訣一定要符合當地人的喜好,「秘密明信片」的點子顯然投美國人愛靠「幽默出風頭」的喜好(從美歐人士葬禮中最常聽見的話是什麼?就是「His humor will be remembered」),對許多美國人來說,幽默感最引以為傲,看明信片者有一半是在看秘密,另一半是在看幽默,所以真假不重要,好笑最重要。

換作到苦悶的華人世界,在這叢薾小島,賣的最好的報紙是水果日報,賣得最好的雜誌是數字周刊,而且跟第二名產生了倍數的差距,所以我們要承認,這個島的住民其實也是很愛八卦的;所以,最棒的「善搞」行動,還是從八卦開始;誰說善搞一定要讓狗仔惡風更甚?也可以巧妙的透過八卦善搞來匡正八卦風啊!除了八卦之外,其實彎彎的爆紅與藝人的部落格也透露了一些台灣網友對於可愛與美的喜好,從中或許也可衍生出美國人看不懂的「新善搞」。

數位廣播(DAB)再過幾年推出後,廣播節目將雪上加霜,將面臨大洗牌的局面。廣播節目其實可以自救,它可以做得更多,它可以是「善搞」的大本營,它不是極欲想找回收聽群眾嗎?它想領導部落格帶往更遠大的下一步嗎?這,或許就是「善搞」的時候了。部落格有什麼了不起?有,它可以讓一個四十二歲的男人Frank Warren重振雄風,或許也可以重振一個欲死的產業。

另外,昨天記者會辦得很盛大的「帶一本書去旅行」,倒是一個很妙的共贏行銷計畫,主辦單位收集部落格文章,靠人氣取得免費旅遊,(回來再寫一篇更棒的?)也讓博客萊、時報旅遊都得到一些他們想要的好處,這是一個很不錯的運動,對部落格界整體而言都是很正面的。工頭大的指導也可望讓這個活動繼續維持著部落格界的最高水準。

然而,受限於企業形象與商業成本的諸多考量,它終究還是一個中規中矩的活動,不是一個狂放的「善搞」,也因此少了善搞特有的磁鐵般的劃時代、染全球的魅力,關於旅遊,其實台灣最近好像有個「善搞」正在進行中,記得不知在哪看到某基金會辦了一個「大家一起旅遊、寫書」的活動,據說已有成品並寄回台灣的了,我覺得很有意思,哪個網友知道相關資訊的,請留言告訴我吧。我願盡我之力,將這個國內少有的善搞案件推到國外,因為這可能是個比「告密明信片」還大的Community Art。旅遊是全世界共通的休閒,我想,全球網友都會有興趣的。


不斷線的線上試算表,看不斷糧的台灣軟體界

July 19, 2006

img微軟哪個程式做得最好?是PowerPoint嗎(我還在矽谷時盛傳此軟體主體由一台灣工程師所寫不知真的假的)?還是最常被使用的Word?考慮到它背後的複雜度、功能完整度與呈現出來的穩定度、速度,聽到的答案是它的試算表軟體:「Excel」。

所以當網路上出現了和微軟Excel打對檯的「線上試算表」(Online Spreadsheet),雖令人叫好,但也不禁畫上問號。在其中「陪你玩」(player)競爭者我想很多人並不陌生:Num SumWikiCalcEditGridiRowsSimple SpreadsheetAjaxXLS,以及最重要的剛正式宣布產品的Google Spreadsheets等等。

其中,大多把微軟當頭號敵人,所以產品設計上,一方面強調著他們擁有Excel所沒有的即時互通的功能,可以馬上看到對方對試算表所做的改變、傳送資料只要給個超連結而非整個檔;行銷策略上則做出API讓別人可以用它的東西做Mashup,這些都被囊括進所謂的Web 2.0。另一方面,它們則想盡各種辦法來仿傚Excel現有的功能,好像一隻母雞想學老鷹飛,譬如提供以JavaScript來寫自動巨集等等,而工程師關門忙碌的下一個功能,大概就是製圖了。

此時,其中一名競爭者Num Sum卻反其道而行,為它的線上試算表悄悄加入另一個被大家集體忽略的功能──「Offline Edit」,也就是讓使用者可以在斷線之後繼續使用線上試算表。(當然還是像一般網站程式碼一樣無法自由存儲硬碟,但顯然利用了類似cookie的東西暫存,也可透過Save整個網頁可存起來)這個「新」功能,為我們引出一個蠻值得討論的話題。

目前網路的態勢非常明顯,所有線路將漸漸被空氣取代,LAN變WLAN,有線變無線,未來甚至連最後一哩也將以無線的WiMAX替代。無線的傳輸速度也不比有線的差,所以才能幹掉有線,但「永遠連線」的問題卻真的愈來愈不能保證了,但有趣的是,現代的軟體,尤其是各式各樣的包括上面提到的線上試算表、以網站為基礎的Web Application,愈來愈忽略去處理斷線的問題,反而將心思都拿去強調線上工作、線上合作的便利,偶爾有公司想起「斷線」的問題,為它的軟體補強了一些,但其他很多網站都缺了「防斷線」的機制。這個「不斷線供源」(Uninterruptible Connection Supply,此字我發明的,借用於「不斷電供源」的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Source,UPS)的軟體商機,以後有機會我會慢慢寫。

現在我使用WiFi上網,只要坐得遠一點,沒有line of sight,有時在某網頁就突然當機,或在MSN聊天傳檔案突然斷線,這時候我都會想,難道這些軟體工程師假設我永遠都在AP發射台的旁邊,不會動來動去嗎?當然你可以說,對於懂得背後技術的人而言,斷線的問題沒這麼可怕,但對於一般使用者而言,它線上買東西付款付到一半,突然看到連線失敗,可能驚慌失措,愈按愈糟,晚上睡不著覺,萬一對方是在美國,還只提供一隻美國境內才能用的1-800電話…。

由美國公司來當全球軟體界的領袖龍頭,偶爾會出現這樣的小漏洞,他們的研發速度很快,想法也很新穎,他們一定會想盡辦法beat the benchmark;在汽車、製藥、高階電子用品方面,日本人已經成功利用大美國的缺陷來反攻搶得市場,在規模較小的軟體(或硬體gadget)方面,咱們在台灣小島的資源與優勢,一點也不輸給日韓或其他地方。有時候,抓住美歐日產品的一些弱點與盲點,或許就有機會「鑽進去」。

這些小點,都是台灣軟體界的機會。

於是台灣人就提案了,那,我們另外開一個「Spreadsheet Orz」,幹掉Google如何?我們來另外做一個付款網站,幹掉VeriSign和Paypal,斷線了以後還會想辦法用其它方式把錢付出去?

這又來到了另一個重點。競爭市場已經形成並已火熱的情況之下,創業家永遠不要去浪費沒必要的多餘功夫,只需看重點、做重點、賣重點,只要客戶選得對,不會因為你功能多一項就買,也不會因為功能僅此一項就不買。台灣軟體創業家的資源不多(最多給你一個team三個軟體工程師),只能針對我們看到的機會點,做出最核心的core,然後賣給最需要這個core的客戶,引爆到全球的市場。

所謂客戶選得對,絕不是縮頭回來找「台灣市場」,有人會說,那,我們來做一個「Spreadsheet Orz」,先賣台灣網友,賣得好之後再去賣給全世界。在瞬息萬變的科技界不可能有這種事,在一根針掉下全球都聽到的網路界更不可能有;軟體的優勢是它可大可小,可外包可內做,可以東接西通成一更大系統,台灣軟體廠若永遠只想從國內市場開始,那就把自己看作是和嘉南平原的農夫一樣,面臨WTO與國外搶進來的進口商品不知所措、手無寸鐵,只能守,不能攻;只能買鋼盔保護現有軍隊,卻沒錢去增兵增糧增武器。

全球軟體產業的漏洞到處都是,不是台灣人聰明,而是台灣人的思考角度不一樣,可以看到美歐創業家看不到的機會;這是天生的優勢,只要抓住一個點,就可能擴張出一個面,而「軟體」或「網站」,肯定是比水果、日月潭、腳踏車、甚至半導體還要有效率的外銷突擊隊。


虛擬商店 vs. 實體商店

July 17, 2006

img

網路B2C商店「禮上往來」號稱是華人最大禮品網站,背後是四十年歷史的代理商惠台實業(同時代理水滴娃娃),它的董事長就是最近捲入「台開案」風波的彰銀董事長張伯欣。其實若要論送花、送禮的,國內至少還包括:花道家Gudy薇普桑迪亞MinyFlowerOKFlorist99,「禮尚往來」不同的是它做得相當完整,有時尚禮物也有3C產品,還有一些貼心設計如「快速送禮」(下午一時前付款可當日送達)、「我的禮想」(類似國外registry給親朋好友認購的夢想清單),還有像「大同生活網」專打企業贈品等等。

不過這間商店真的吸引我注意的是我在路上竟看到它的logo,才知道原來它有一間直營實體店面,在民權東路與復興北路口。

實體商店與虛擬商店之爭,從人們發現可以在網路上賣東西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網路剛開始的時候,實體商店個個都要往網路走,有的成、有的不成,現在到底是成或不成?網路商店到今天,仍是虛虛又實實,即使在最先進的網路使用國家仍沒有個定案。看我手邊這本全美國的2005Online Retailer排名就知道了,前十名的虛擬商店中,真正純粹的虛擬商店的只有兩間,其一就是排行第一的亞馬遜Amazon,另一家「新蛋」則已排到第九名去了,到底虛擬商店是贏家(它已經搶得第一名之位),還是「假贏家、真輸家」?或許虛擬商店還是無法取代實體商店的一些好處,或許,對一間商店來說,同時擁有虛擬與實體的店面仍才是最好的經營之道,或許,假如所有的實體商店都有虛擬的對應,對店家、對於消費者、對於所有人都是好的。

所以,我到現在仍覺得可以做「實店虛擬化」,或「虛店實際化」的生意。無論是前者或後者,軟體後台與服務包成一體,統一控管、更新,甚至原老闆都不必太麻煩的情況下,我覺得還是可以做的,但這種生意一定要脫離「幫別人架站」的範疇,不是SI,而是產品,聽起來簡單,實際上幾乎不可能。

有人說,日商創投重金投資在雅虎購物一背後的網勁科技(E-Dynamics)是個天大錯誤,因為網勁的店租哄抬過高,目前的店家的平均電腦程度也不低,他們一賺到錢,就會自行出去另外開店,這個市場也會慢慢萎縮,有人建議,創投應該把錢投到那些專門找黑手工廠、幫它們架設虛擬商店的企業架站公司,我則覺得,無論是做傳統黑手還是白手的生意,無論是目前各種企業架站或租網路店鋪的服務,它們還沒有完全把「虛」與「實」之間的空隙真正的完全補起來。

以創投的觀點來看,真正能走出國際的,是一套產品,而不是一間SI公司。誰能夠率先用一套簡而易用的產品,將之全部補起來者,上面運送的,將全部都是閃亮亮的黃金。